維基百科傳奇
只要是在網路上活動了一定的時間,或是經常上網路找資料查東西的人,相信對維基百科(Wikipedia)不會陌生,這個出現在 2001 年的網路內容協作平台,在數年的發展以及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的努力下,已經成長到超過 1,400 萬個條目、一百多萬個影像資料、兩千萬個使用者的規模,並且在全球各地均有設置主機以服務大量的查詢與編輯量,可說是網路上最成功的協作式百科全書成功案例。
維基百科由 Jimmy Wales 以及 Larry Sanger 創辦,利用了 Wiki 平台的特性,讓網路上的使用者可以自由的對內容做編撰,而且編撰的範圍是自由不受限的(除了因為某些因素而封閉權限的內容外),在 Wikipedia 中的內容比一般書面的百科全書更快更即時,資料來源都是熱心的網友們,大家都可以在這個開放式的協作平台上貢獻自己的各式資訊-只要是有查證來源的都可以。
NOTE
Wiki 是一種「一種允許一群用戶通過簡單的標記語言來創建和連接一組網頁的社會計算系統」,由 Ward Cunningham 在 1995 年所創造,簡單的說,它可以透過由 Wiki 系統開放的一些編輯語言(HTML 或非 HTML 的語言)自由的編輯內容,而這些語言會轉換成一個標準的 HTML 格式呈現出來,目前維基百科的系統 MediaWiki 就是一種 Wiki 系統,而本文所要介紹的 Wikiplex 也是一種類似的 Wiki 系統。
目前已發展出來的 Wiki 系統,可以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E5%BC%95%E6%93%8E
NOTE
前面所提及的數據,來自維基百科的統計資訊頁:
http://meta.wikimedia.org/wiki/List_of_Wikipedias#Grand_Total
Wiki 編輯系統(Authoring System)
維基百科的編輯系統是由一組巨集(Macro)來組成,這些代碼可以轉換成 HTML 的特定格式呈現,用巨集的方式可以讓使用者不必去了解 HTML 本身就可以撰寫想要的內容格式,同時也可以避免讓使用者直接輸入 HTML 或指令碼所可能造成的 XSS(Cross-site Scripting)攻擊手法。例如下列的範例:
代碼 | 轉換格式 |
''斜體'' | 斜體 |
'''粗體''' | 粗體 |
'''''粗斜體''''' | 粗斜體 |
[http://www.google.com.tw Google](超連結) | |
[[Microsoft]](維基百科條目連結) | Microsoft |
==標題== ===次標題=== ====小標題==== |
![]() |
文字 :縮排文字 |
文字 縮排文字 |
# 項目 1 ## 子項目 1 # 項目 2 # 項目 3 ## 子項目 1 |
|
* 項目1 ** 子項目1 * 項目2 * 項目3 ** 子項目1 |
|
[[File:Www.wikipedia.org screenshot.png|thumb|300px|Wikipedia.org,是維基百科的首頁,提供所有語言的連結。]] | ![]() |
使用巨集的方式來做,可以大幅的降低使用者的學習量,以及能夠快速的掌握它的使用方式,只要花一點時間將代碼記下來,就能夠輕鬆的編輯其內容,當然維基也有提供快速的工具列以及巨集提示工具以讓使用者能快速的上手。
除了維基百科所使用的 MediaWiki 外,還有很多的 Wiki 軟體在網路上也都找的到,但如果說要導入 Wiki 的編輯模式,如果還要整個將現有系統轉換到其他 Wiki 軟體上,可能會導致開發人員或 MIS 的負擔,因此就有開發人員將 Wiki 的編輯巨集功能轉換成小型輕量的可重覆使用元件,本文所要介紹的 Wikiplex 即是這類型工具。